我院领衔启动全国性“爱耳工程”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1日 浏览次数:5543

 

□通讯员    陆轶铖 李蕴

 

 

 

 

 

由我院领衔主持的2012年度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我国耳鼻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规范诊治和防控体系研究及推广应用》在3月3日全国“爱耳日”到来之际正式启动。此公益性科研项目由我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皓教授负责,获国家资助2500万元,全国43家大型医疗机构和研究单位100余位专家参与,规模之大创我国耳鼻咽喉卫生行业领域之冠。

  作为一项重大的利国惠民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旨在对我国人群影响重大的耳鼻疾病进行早期防治,通过建立规范诊疗指南、统一技术指标、加强疾病诊治标准、强化从业人员培训等,最终建立规范技术服务推广平台及防控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使耳鼻重大疾病得到规范诊疗,提高我国耳鼻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提升本专业医疗服务覆盖面与质量,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该项目是在我院牵头的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推广十多年经验的基础之上,新申报的重大公益课题。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实现三个预期目标:首先是出台规范诊疗指南,通过聋残人听力测试、诊断、综合干预和康复评估相关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研究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度极重度聋临床诊疗规范、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从而建立重度极重度聋患者的“听力康复路线图”;其次是制定技术准入标准,通过整合我国现有耳科学、听力学等多学科的优势资源,联合国内不同区域大型耳科和听力中心,建立3-5个听力障碍诊断和干预示范基地,培养技术骨干以推广人工耳蜗植入等项目,并帮助医疗欠发达地区提升筛查及诊断水平;最后是搭建共享信息平台,计划初步建立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项目研究四位一体的聋残人听觉康复训练“信息高速公路网”,形成新型耳鼻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控预警网络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全国范围内优势医疗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此外,该项目首次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鼻科疾病的防治纳入研究。通过建立适合国情的临床诊疗规范、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单病种药物治疗规范和临床路、手术适应症选择标准,从整体上提高全国鼻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并在全国建立数个鼻内镜手术技术培训基地及多家鼻部疾病外科和药物综合治疗中心,通过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手术治疗的病例数比例,使得到规范药物治疗的患者比率达到50%以上。

  作为项目的牵头方,我院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方面临床经验丰富,科研成果卓著。2006年由我院沈晓明教授领衔的课题《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10月卫生部委托我院在上海举行全国19省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干预》项目启动会暨技术培训班。

  2002年至2010年本市筛查人数达119万,发病率约为2.7‰,干预率达到85.1%。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推荐的筛查覆盖率标准是95%以上,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一些类似的筛查方案所报道的结果。

  近年来,本市有100多例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发现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聋的患儿在新华医院等定点医院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通过后续的康复训练,极大多数已回归正常生活,可以与同龄人一起上学,真正做到了“聋而不哑”。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