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陆轶铖
3月1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圆满闭幕,我院蔡威、李定国教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参加了这次会议。听民声、讲真话、做实事、献良策,两位委员认真履职,切实履行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协职能。
蔡威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新华医院儿外科教授。今年他的提案聚焦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他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核心,也是医改的“深水区”,如果公立医院改革不见成效,整个医改都有可能功亏一篑。因为投入不足,加上前些年鼓励创收、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导致维持公立医院运转主要依靠医疗服务和药品收入,普遍存在公益性淡化、追利趋势明显,也加剧“看病贵”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蔡威委员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明确公立医院的地位、任务和作用,明确公立医院的权利和义务。各地应根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启动地方立法程序,制定相关法规,指导和保障公立医院改革深入开展,也为国家立法提供可靠依据。
二、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保证其按公益性要求正常运转。国外公立医院工作人员的人头费和平时医院运营经费的60%以上归入政府预算,医护人员按岗位拿年薪,较多国家公立医院的工作人员参公管理。
三、加强宣传,和谐医患关系。让公众了解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正确理解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四、优化配置,完善布局。各地要结合自身特点,逐步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我院内科主任李定国委员则已连续四年提交了与罕见病有关的提案,今年他提交的《关于成立中华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的建议》、《提高罕见病用药可及性》这两份提案的背后,凝结的是他对于罕见病及其患者的关注与用心。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群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就目前统计情况看,在人口大国中国,罕见病并不那么“罕见”,虽然从单种疾病来看,每种罕见病的发病率很低,但由于疾病种类众多,罕见病患者人群却很大。据WHO研究资料表明,除戈谢氏病外,我国目前的罕见病有庞贝病、粘多糖病、成骨不全等,患者约有1680万人。而许多罕见病患者,明明有药可医,却因为药品价格昂贵而不得不选择放弃治疗,这部分病人,也是李定国最希望帮助的。
他建议建立多渠道的支付机制,探索政府、社会、医疗保险、社会福利、企业及个人等多方支付的制度,同时引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只有建立起了完善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罕见病用药的可及性,从而推动我国罕见病医药产业的发展。”李定国委员说。
同时,他呼吁尽快成立中华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目前我国临床诊疗操作规范所覆盖的罕见病不很全面,罕见病的诊疗技术水平也相对低下,社会对罕见疾病的认知程度和预防意识比较薄弱。罕见病的防治还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