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在我院成立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30日 浏览次数:764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黄钢副院长(右四)和我院吴皓副院长(右三)为诊治中心揭牌

□记者 施敏   通讯员孙健   摄影 戴荣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已成为发病人数排在高血压、冠心病之后的第三位心血管疾病。调查显示,目前公众对于房颤的症状、危害和治疗手段普遍缺乏了解。11月25日,在我院召开的“心脏节律论坛2011”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心血管专家就心律失常以及冠脉介入的方面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在论坛的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黄钢副院长和我院吴皓副院长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揭牌。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伟在论坛上介绍,我国每年因为心脏原因引起猝死的患者约为54万,而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可占到八成左右。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已经超过800万,由于无症状(心电图筛查发现房颤病例的12%)或阵发性房颤(占房颤患者的三分之一)漏诊率高,这个数据可能会低估,目前观察到的数据仅为″冰山一角″。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患病人数将显著增加,因此对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论应用于临床,房颤、室速的导管消融发展迅速已成为这类心律失常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缓慢型心律失常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则需要导管消融和植入ICD治疗。可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作为国内射频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推广单位之一,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有器质性心脏病室颤的射频消融,成功进行了国际上首例心脏移植后房扑的射频消融术,在在室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房室结折性心动过速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方面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成立后,将针对我国心电生理和起搏方面的发展现状,致力于建立规范,培训的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使其能规范地掌握和国外同步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造福更多的心脏病患者。

论坛同时也是重要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会议期间对“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冠脉介入治疗”内容开设专题讲座。我院院作为美国心脏病学员(ACC)教育基地之一,为与会学员带来ACC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治疗进展。本次论坛还引进心脏起搏植入虚拟导管室(VCL),将逼真的操作环境与先进的模拟技术相结合的起搏植入培训工具,可以在手感和过程上模拟左心室起搏植入等高难度手术,帮助攻克人体手术中的难关。

本次会议由我院和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电起搏与电生理学组及心电图亚组共同主办,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心脏节律领域目前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之一。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