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汤庆娅 陆丽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我院蔡威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蔡威教授也成为我院第一位担任中华医学会二级分会主任委员的专家,极大地提升我院在肠外肠内营养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于2004年12月在北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的学术组织,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的宗旨是倡导循证应用肠外肠内营养,促进团队管理,开展规范培训和患者教育,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为提高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学术水平和合理应用提供有依据的支持。
蔡威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儿童营养支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尤其在危重症新生儿合理营养支持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就开始关注危重新生儿,在如何安全、合理有效地开展临床营养支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5年,蔡威教授组建成立了全国首个临床营养中心,为全院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治疗。经过长达20余年艰辛探索,他率领的团队成功研发了我国首个小儿专用型静脉用氨基酸,明确了适合中国危重新生儿的能量与脂肪乳剂剂量和应用方式;积极推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常规普及应用于新生儿临床,建立稳定有效的营养支持输注途径,并建立了全国儿科PICC培训中心。此外,在国内最早成功实施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制定完成新生儿短肠综合征三阶段肠康复治疗方案;应用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阐述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氧化应激机制。2006年课题组完成了我国首部《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为临床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由他领衔的《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0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5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和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通过上述系列研究,大大减少了新生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与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