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萍
从近日通过的一项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会上获悉,由我院神经外科李世亭教授领衔的“面肌痉挛发病机制与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揭示了交感神经在面肌痉挛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了面肌痉挛发病机制新学说,而且首次成功设计出了特异性与敏感性都高的术中监测新技术,彻底改变了以往手术完全依靠外科医师个人经验的困难局面,使我国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技术领域进入到国际领先行列,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广大面肌痉挛患者带来了福音。
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动,起病多从眼部肌肉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至面颊及口角周围肌肉。由于初期症状较轻微,未给予足够重视。但是随着时间延长,面部肌肉的痉挛症状会逐渐加重,致使病人睁眼困难、口角歪斜,对患者的心理和外表产生极大的影响,时刻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交流、社交娱乐等,突如其来、无法控制的“扮鬼脸”表现,让患者痛苦尴尬万分。导致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颅内异位的血管长期压迫面神经所致,但是血管压迫究竟是如何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这是阻碍治疗技术进步和治疗效果提升的关键因素。
李世亭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瞄准这一前沿课题,从发病机制研究作为切入点,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和实验研究,首次发现了交感神经可能参与了面肌痉挛的发病过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交感神经桥接学说”,并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和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了“交感神经桥接学说”。这一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在血管压迫所致面肌痉挛的发病过程中,交感神经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接”作用,交感神经是神经冲动在面神经纤维之间异常传导的结构基础,这也是第一次对面肌痉挛患者中面神经干内神经冲动传导特征的详细描述,这为电生理监测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与理论支持。
目前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常规的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得理多、奥卡西平等)、肉毒素注射、中药针灸都只能暂时减轻面肌痉挛的症状,不能达到根治。微血管减压手术虽然是目前唯一能够彻底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手术疗效仍不理想,而且可能产生各种并发症,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由于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束缚了人们对其诊疗技术的探索。
在提出发病机制新学说的基础上,该课题组通过临床试验发现了一个术中电生理监测新波形AN-AMR,新波形不仅特异性高,而且敏感性也很高,有助于术中对责任血管的判断和手术决策,很好地弥补了常规监测方法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实施应用的新型监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手术的盲目性,使血管减压手术针对性更强,减压更加安全有效。同时课题组也对传统微血管减压手术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例如提出并推广应用了四区探查和全程减压手术技术、设计了大血管压迫时的责任血管判断与减压技术、提出了微小血管压迫时的评估与减压技术、首次采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与扩血管药物联合使用来降低迟发性面瘫的发生概率、设计了面瘫后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认定与减压技术等,从而使面肌痉挛的总体手术疗效由原来的93%提高到了现在的98%,并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目前这一成果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向全国各大医院进行推广,这为广大面肌痉挛患者的早日康复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