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蒋红丽
为进一步推动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日前对55个先进集体和57名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扬。我院获得全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
根据卫生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我院于2009年和2010年始先后开展援滇、崇明三级医院创建和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认真帮助县级医院提高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了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打下良好基础,成效显著,受到当地医院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大病不出海岛”成为现实
2009年起,根据上海市政府新一轮医疗资源配置调整与改革(上海郊区三级综合医院建设5+3+1工程)的总体部署,我院受政府指派,全面负责崇明三级医院创建和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3年来,新华医院(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带动崇明分院在医、教、研、管理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医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创建支援工作,定期赴崇明分院召开院务会部署具体工作,研讨医院发展计划,精挑细选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支援崇明分院建设。共派遣专家43位,其中常驻专家28位、正高级职称30位、博导或硕导21位。三年来,新华医院(崇明)业务指标持续保持良性态势。年门急诊量、出院人数、手术人数等均大幅增加,在上海郊区同级同类医院中增幅居首位;床位使用率明显提高,平均住院日已缩短至9.65天,明显低于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的10天。药占比明显下降至45.53%,住院床日单价、每门诊人次单价均低于郊区同级同类医院的平均水平。
在新华医院的大力支撑下,崇明分院的科研教育也取得不小突破,近三年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资金75万,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肿瘤科、骨科被列入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计划(A)类,普外科被列入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计划(B)类;医院成为上海市唯一卫生部指定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成立了上海市崇明新华癌痛转化研究所暨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转换研究基地;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项,在同级同类医院中遥遥领先;首获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48篇、SCI文章1篇,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8月,新华医院宁养院作为李嘉诚基金会支持的上海市首家宁养院,把服务延伸至崇明岛。
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
2010年3月我院与云南省龙陵县人民医院正式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开展了首轮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在刚开始支援短短半年时间内,我院对口支援工作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2010年9月2日,卫生部省际医院对口支援谈会在龙陵召开,我院徐卫国院长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11月2日卫生部在陕西省子长县召开全国县医院改革发展现场会,我院作为对口支援唯一基层单位代表在大会上作题为《真帮实扶,真抓实干,坚决完成省际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各项任务》的大会发言交流。
近两年半来,我院已顺利完成五批队伍的轮换,累计向龙陵派出25名医疗队员,基本涵盖了医院绝大部分专业并重点支持受援医院重点发展学科。医疗队员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针对县医院底子簿弱、管理制度不很完善等情况,我院派出医务管理人员,充分调研,细致梳理,强化管理,协助制定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和医院十年发展规划。同时,积极投身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树立上海医疗队伍形象。两年半多的时间里,医疗队在龙陵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创造了龙陵县医疗手术史上的多个第一,使当地山民不出县城也能享受到省市级医院专家的诊治。
“为龙陵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援滇新华人的愿景,通过捐赠先进医疗器械, 开展技术指导,开创“一对一”师徒结对联合专家门诊,组织龙陵县第一个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等形式,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目前已初步在龙陵县建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制度和实施先心病慈善项目,帮助当地政府建立了先心病报告制度,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有7名先心病患儿赴新华治疗,全部手术成功、康复出院。同时,我院还为当地免费培养了26名进修医生。
对口支援使龙陵县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诊疗更为规范合理,各项医疗指标均大幅增加,极大促进了当地医院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为龙陵县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院长徐卫国指出,“对口支援工作是新华医院作为大型公立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公益性的具体表现。医院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珍惜荣誉,一如既往地真抓实干,全力以赴,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