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笋
近日,我院孙锟教授带领下的小儿心血管内科团队先后完成两例低体重、早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介入治疗。一例为合并室缺的肺动脉闭锁进行经皮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一例为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进行经皮肺动脉瓣开通成型术。此两例患儿在月龄、体重以及手术难度方面均创全国之最。
肺动脉闭锁是一种东方人相对比较常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正常人心脏有两个心室,左心室和主动脉相连接,主要负责把氧和各种营养成分输送到全身;右心室和肺动脉连接,主要负责将低氧的血液入肺动脉,血液在肺毛细血管网中进行血气交换,从外界获得新鲜氧气。肺动脉闭锁的这类患儿,由于胚胎发育的异常,肺动脉和心室不通,右心室的血不能进入肺动脉。因此,出生以后,小孩马上出现严重的紫绀。出生以后,必须立刻应用药物保持动脉导管开放,使得肺动脉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血液供应,以争取后续治疗机会。肺动脉闭锁分为合并室缺和室间隔完整两型。
此次,第一例患儿为双胎患儿,在怀孕23周时,产科B超怀疑心脏异常转入我院围产期先心诊治团队,经过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认一个胎儿正常,而另一例胎儿则患有合并室缺的肺动脉闭锁。经过小儿心血管内科、产科、新生儿科讨论,孕妇转入我院产科进行产检及待产。怀孕33周,这两个双胞胎就迫不及待地出生了。糟糕的是,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体重仅为1850克。产科医生对婴儿进行简单处理后迅速送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房。小儿心血管内科与新生儿科医生进行会诊后认为,患儿的诊断与产前诊断符合,由于不存在其他侧支循环,当务之急是将动脉导管维持至一定的直径以满足肺循环的供血需要,待患儿体重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进行进一步治疗。但事与愿违,虽然已经应用比较大的药物剂量,但动脉导管还是在逐渐闭合,小孩血氧逐渐下降。这么小的小孩,分流手术很难进行。孙锟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讨论,跟家长沟通后,决定进行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中经过穿刺、动脉导管角度异常等重重难关,小儿心血管团队用最快的时间,最低的X线暴露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氧饱和度维持在90%左右,生命得以延续。
另一例患儿是第三胎,前两胎都在早期发生了自然流产。此胎在怀孕26周时,外院产检发现三尖瓣反流转诊而来的。经过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这个胎儿存在肺动脉闭锁、室间隔完整,右心室发育不良。孕妇随即转诊至我院产检待产。不幸的是32周,小孩也发生了早产,出生体重只有1750克。出生后一周,小孩的氧饱和度逐渐不能维持。这类患儿,肺动脉和右心室之间的肺动脉瓣没有发育完全,本来应该像门开放关闭的肺动脉瓣发育成为一堵墙,把肺动脉和右心室隔开。传统的开胸手术有很高的死亡率。孙锟教授带领的团队选用最小的导管,微型的导丝,穿刺肺动脉瓣后顺利把严严关闭的肺动脉瓣扩张开,患儿术后恢复平稳,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极大的减小了此类患儿的风险。
我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胎儿心脏超声诊断的单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陈树宝、孙锟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2009年以来,在孙锟教授的带领下,新华小儿心血管内科瞄准前沿方向,完善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网络和流程,做到能诊断、能治疗、效果佳。如今,我院围产期先心病诊治系统已逐步完善:对于胎儿心超检查有异常的孕妇将会由小儿心血管内科、产科、新生儿科、遗传科医生共同管理,定期复诊;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将转至新华医院进行生产,出生后小儿心血管内科和新生儿科医生第一时间介入,进行恰当的治疗,充分保证孕妇和婴儿的安全。部分病例进行早期介入或手术干预。近两年,小儿心血管内科已经对20余例产前诊断的肺动脉闭锁患儿进行了早期介入治疗,所有病例均获成功,全部完成了双室纠治。初步的研究显示,对肺动脉瓣的早期开通可以促进右心室的发育。
通过数年不懈的努力,我院围产期先心病的多学科合作更加协调、默契。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先天性心脏患儿、产妇更获得高效、安全的治疗。这种模式,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