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昼夜,争分夺秒 | 战“疫”,后勤保障组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7日 浏览次数:6474

新年伊始,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凶猛袭来,新华医院全院上下在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组在组长程明副院长,刘雅娟总会计师的带领下,快速响应,争分夺秒,突破常规,不分昼夜,克服一切困难,与病毒赛跑,高效、优质的保障了临床一线战斗堡垒的坚固。在工程建设、安全保卫、交通管理等平凡的岗位上也涌现出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人物和事迹!

一、连夜奋战,防护棚平地而起

为应对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的就诊高峰,1月30日,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在我院在门诊综合楼和急诊综合大楼外设置防护棚,此时已是中午12点,距离1月31日早8点的开诊时间仅有不到20个小时,时间紧迫。施工队长夏劲松,一个老实朴素,不善言辞的湖北老乡,接到命令后,没有过多的语言,只说了一句:“放心,连夜加班,我也保证完成任务!”随即开始紧急联系工人以及搭建防护棚所需的建材:13时,8名工人到位;14时,钢管到位;15时彩钢板到位......时针不停的在走,天色也渐渐变暗,由于疫情的影响,医院里与往常相比寂静了很多,只有门诊楼、急诊楼前,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19时,已忙碌了一下午的工人,蹲在场地里快速地解决了晚饭,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21时,一处防护棚搭建完成;夜已深,寒风刺骨,体力也渐渐耗尽,然而工人已无暇顾及,夏劲松的脑中只有一个信念,天亮前必须完工!凌晨4:30,第二个防护棚施工完成,夏劲松终于可以稍微缓口气,但还未结束,还要尽快将现场恢复。清晨6时,随着材料运输车驶离现场,任务终于完成,耗时18个小时,两处防护棚平地而起,并在保卫部的配合支持下,在防护棚内设置了蛇形走道隔离栏,保证了患者正常有序的测温与流调。

由于天气气温寒冷,一般额温枪无法快速反应患者的体温,按使用要求,患者必须在室温中等候一段时间,方能获得较为准确的体温值。施工队在夏劲松的带领下,仅用了8个小时,搭建了体温测量的专用通道,并在该通道内安装了两台空调。

也许有人会问,夏劲松是湖北人,他隔离了吗?其实,由于疫情的原因,身为湖北黄冈人的他本想陪老婆孩子在上海过一个团圆年,但自从腊月28,夏劲松就一直忙碌在新华医院的疫情防控施工现场,2003年非典期间,也是他身穿隔离服带着工人在隔离区进行施工,说起这些经历,夏劲松总是憨笑着说:“没啥可害怕的,做好防护,事情总归要做的。”

二、快速响应,扩建隔离病区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将22号楼3、4层作为隔离病房。疫情就是命令!后勤保障组全体动员,工程部与医务部、护理部共同研究方案,清洁区、半污区、污染区如何划分,病人流线与医护流线如何组织,原来的污物池无法满足要求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工程部有着30年基建工作经验的老法师何世勇与院感钱主任、护理部赵主任一起,图纸上画、现场复核,最快的速度确定了改造方案。资产管理部紧急配置相关的医疗设备,后勤服务部加班加点,调试电梯、搬迁保洁。在后勤保障组的通力合作下,仅用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19间隔离病房的改造。

三、守住关卡,维持院内秩序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来势迅猛,防控局势严峻,保安服务公司根据医院防控工作的需要,从1月24日起陆续增派安保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保安队长胡建军从疫情开始每天都是第一个上岗,从保安员岗位安排到防护用品发放,从疫情知识培训到岗位履职检查,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晚上再对当天的值勤情况进行汇总小结,对次日的工作提出要求,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放弃调休,工作勤恳、作风踏实,充分发挥了一名安保骨干的带头作用,较好地完成疾风疫情防控期间的安保任务。

这些事例,没有惊天动地,很平凡,但却实实在在的保障了疫情防控的顺利进行。

来源:后勤服务部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