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医疗日记
2月6日 崔志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治医师
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未知令人恐惧,但我们不能向恐惧低头
28日到武汉,天气晴朗一直有太阳。昨日开始,下起了小雨,天有点阴沉沉的。
今天,我上早班。从上午8点,到下午2点。出发去医院前,在酒店吃了早餐。在这儿,早餐很重要,必须要吃饱,还得尽量吃“干粮”,以免中途想去厕所。当班的6个小时,大家都尽量不从隔离病房中出来,毕竟防护服是稀缺物资,得省着点用。而且穿脱一次,特别浪费时间。在危重病房,时间就是生命。
崔志磊(左四)在工作中
刚到武汉市第三医院那两天,危重病房的患者氧饱和度常在60-70之间徘徊。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数字,随时可能有紧急情况。经过这一个多星期的治疗,有一半的患者,氧饱和度提高到了90。对所有医护而言,这是莫大的鼓励。把“气”给理顺了,就有了更多希望。
在危重病房,信心很重要。大家也知道,对于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也就是说,谁都不能保证,一个药用下去,立马能有效果。未知,是最大的恐惧。对患者如此,对医护人员来说也一样。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心里没底。
然而,我们不能向恐惧低头。虽然,我们无法一击即中,将病毒杀死,但依旧能通过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现有的手段对抗病毒,一旦自身免疫力提升了,也就有更多机会战胜病毒。所以,医护人员在病房里,除了常规查房、用药,还经常要和患者聊聊,给他们信心。当然,最大的信心,莫过于患者情况的改善。
今天,有个60岁的阿姨被告知明天可以出院。她已经在危重病房住了一周,听到这个消息时特别激动。她说,总算不用在电话里和家里人说话了。同一个病房,只要有人好转出院,周围的人心情都会跟着好起来。对治疗的信心,也会更强。
病房里有个30多岁的产妇,生产完一周就被送了进来。刚来时,总觉胸闷、气促,情况挺危险。我们告诉她,宝宝很好,没有感染。初为人母,一想到宝宝,她就有了力量和信心。经过3天的治疗,情况明显好转。这两天,她的身体情况一直比较平稳,还在病房里给我们比胜利的手势。过两天再给她做一次核酸检测,转阴了应该也能出院。
还有个小伙子,刚进来时情况也比较危险。喘不上气时常让他焦虑、烦躁,但依旧很配合医护人员。经过吸氧加药物治疗,这两天情况明显好转。稳定的话,再过一周应该也能出院。
令人欣慰的事儿还真不少。
的确,在病毒面前人类很脆弱,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对医护人员是最大的鼓励。如今,每一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同,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任何时候,医生和患者都是一体的,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相信,疫情总会过去,胜利就在前方。
2月8日 朱升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护士
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患者找我合影,缓解了我不安的心情
来到武汉已经有十来天了,经过了一整段时间的工作,明天将迎来一天的休息,也算是一个休整。回想刚来的时候,大家都不太适应。当时,组里有个老师就说,人家能坚持,我们也一定能坚持。的确,我们坚持下来了,希望患者们也能坚持下来。
前两天进病房,发现自己一直照顾的一名患者不在床位上,以为他情况好转,去了普通病房心里暗暗替他感到高兴。后来,我去别的房间给老师帮忙时发现他并没有转走,只是换了一个床位。见到我,他也热情地叫了我声小朱,在我下班前,他还把我叫过去,主动要求和我合影。刚来没几天,能得到患者的认可,我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希望他的情况能够越来越好,早日康复。也希望他这种乐观的心态,可以给病房里的其他患者带去更多正能量。
朱升琦(右一)和患者在一起
在重症病房工作,紧迫感是一定有的,压力也不小。刚来的那两天,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当时,爸妈一直在微信上鼓励我。既然选择来这里,就要尽自己的全力,克服一切困难,不能后退。当然他们一定也很担心我,常常提醒我注意休息,保持体力。走出隔离病房,看到爸妈给我的留言,心里就踏实很多。
我们团队每天都集体行动,互相打气,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凝聚力。走出医院回酒店的途中,大家都会暂时脱离工作思维,说说笑笑,缓解一整天的压力。特别要谢谢九院的黄老师和肺科的徐老师,作为高年资的护士,在工作上为我树立榜样,提供指导的同时,在生活上也像姐姐一般,给了我很多照顾。今天,又有一批物资从上海抵达武汉,对于前线的我们来说,医院的支援就是力量。身边有互相扶持的团队,身后又有来自医院的支持,让我更加坚定,这场战役一定会赢。
在我之前,已经有一位大学好友作为第一批医疗队援鄂,刚刚看手机,知晓今天上海又有一支医疗队前往武汉,其中还有一位大学里的好朋友,突然感觉很亲切。这场战役,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要有信心,再坚持一会儿,胜利就一定会来。
来源:援鄂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