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华医院护理部的一名教育干事,此前在急诊一线工作了7年。我有一个4岁的女儿,孩子的爸爸是华东医院急诊科的主治医师。
在2020年春节前夕,抗疫形势越来越严峻,上海市各大医院进入紧急应战状态,深知这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在医院工作的两人和家人商量了以后,我将女儿送到了爷爷奶奶家,全身心的投入前方保卫战。
鼠年初八,半夜我接到了紧急集结号,即将出发去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同时还收到了医院发来的一条信息,“带些个人用品就够了,其他我们都准备好了”。第二天一早到了医院,我才知道,医院的准备好了这句话多么有底气。打开新华医院医务部准备的行李箱,一半是生活用品,一半是应急药物。上到毛巾、面霜、洗头膏,下到止痛、免疫、安眠药,一应俱全。这沉甸甸的箱子寄托着新华医院对前线队员的不舍和牵挂。
为医疗队员准备物资
对我来说,孩子安顿好了,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想不到医院考虑得十分周到,护理部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戈晓华与院工会副主席陈晓勤一起制作了院、家联络册,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日常用药,甚至是家人饮食偏好都一一记录,护理部姜丽萍主任仔细嘱咐:“放心,小家交给我们”!新华医院成了最了解我的家人,衣服、鞋子尺码,家里情况、困难需求都了然于心。
庄怡青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作中
转眼,我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已经有3个星期,每次视频,看到家里满满的工会和护理支部送来的食物、慰问品,老人家再也不用外出采购,很是安心。就在支援前线接近尾声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我的母亲在家不慎跌倒,老人家本不想让在一线的我担心,没有说。出发前我把母亲的医保卡留在了护理部刘萍老师处,刘老师获悉时,已是晚上六点多了。当时,正在回家路上的刘萍老师,立即掉头去了我家,戈晓华也立即赶到现场协调,接两位老人去了急诊创伤科,拍片后发现老人家3根肋骨骨折。后来姜丽萍主任带着王红萍总护士长和抢救室范晓嬿护士长到我家进行现场绷带固定。通过这件事情新华医院强大的后援队展现出了强大的应急能力,一套联动的关怀体系让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在支援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回来的座谈会上,当谈起我的感想感受时,前线工作穿着防护服8小时不吃饭、不喝水我都没有掉过泪,此时我却哽咽了:“我们在一线工作,大家看得到我们,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可是在我们的背后,大家可能看不到的,是新华医院这个大家庭默默的支持。我只是新华医院那么多员工中的普通一员,尽管在疫情防控中做了一点工作,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医院和多个部门协同保障我的小家,让我们更安心保护大家。小家、大家、国家密不可分”。
来源:急诊医学科
作者:庄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