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医院李斐、李毅刚、王辉领衔团队获上海医学科技奖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6日 浏览次数:8080

8月26日下午,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我院有3项科技成果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李斐教授领衔的“儿童神经发育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上海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李毅刚教授领衔的“远程心电智能诊断系统研发与推广应用”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王辉教授领衔的“甲状腺癌转移及失分化的新机制和精准诊疗新策略”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上海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

 

 

获奖名称:儿童神经发育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完成人:李斐、李伟广、俞珏华、余永国、邓世宁、徐明玉、徐天乐、沈理笑、盛晓阳、王惠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NDDs)主要包括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孤独症、多动症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是全球脑计划中亟待解决的儿科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机制不清,治疗手段局限;由于其临床异质性强,早期诊断和干预困难;亟待寻找高危因素。以李斐教授领衔的团队围绕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病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该团队率先鉴定非典型突触相关受体—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在NDDs认知行为中特异性调控作用;鉴定出系列改善NDDs模式动物行为认知的先导中药单体化合物,为后续发展新型治疗策略奠定基础。通过研究揭示NDDs重要不良暴露因素并阐明机制,而实施膳食葡聚糖强化可改善不良发育结局的影响。在精准医学方面,明确高通量遗传分析策略辅助NDDs临床诊断的效能并进行功能研究,填补国内空白,另外,在全球首次基于基因编辑成功建立瑞特综合征孤独症猴模型,推动发病机理和药物研发研究。

该项目发表SCI论文共20篇,包括Cell、NatureCommunications、Am J Hum Genet、Neuron等高影响力杂志,被BMJ、Nature、 Lancet等权威期刊正面引用,并受邀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撰写述评。项目组成员受科技部香山会议邀请任会议执行主席并做主题评述报告;受邀在中美儿科高峰论坛进行我国NDDs精准诊疗报告发言,在CCTV《走进科学》报道;经验在第31届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大会杰出女科学家论坛分享;受中国营养学会委托,牵头制定《0-24月龄儿童喂养指南》;受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邀请,撰写儿童孤独症系列专家共识。

研究成果在全国23家医院推广应用,如重庆儿童医院、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等,受益患者超过8.594万例。同时,培养了多名年轻的科研骨干,并先后资助培养了8名研究生。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获奖名称:远程心电智能诊断系统研发与推广应用

完成人:李毅刚、裘向军、张文赞、杨眉、陈敏、罗章源、王群山、朱玉陵、孙健、赵晏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电图检查是心血管疾病经济方便的检查手段,但是大部分基层医院均存在专业心电图医师资源匮乏等问题,不利于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其次,心律失常作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多样性、复杂性和隐秘性给临床诊治带来困难,传统的心电记录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李毅刚主任带领的心内科团队,历经10年打造了远程智能心电诊断平台,创建了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目前该平台已经涵盖全国11个省(直辖市)的1320家医院/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并实现了24小时无间断诊断服务,年诊断服务量100万人次,居国内领先水平。依托该平台,团队建立了心电图超大数据库(目前达500万份),为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基础。团队研发的植入式心电监测和刺激系统,完全超越了目前具有垄断地位的、仅仅实现植入式心电信号采集的单一功能的遥测系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心血管及神经调控研究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团队研发的超长时程穿戴式动态心电记录系统,改变常规心电检测中体积大、时程短的不足,可实现超长时程、无线、远程的心电监测、预警和诊疗。该系统已完成了产品医疗器械检测和临床试验,获批了国家药监局(CFDA)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并已获批欧盟CE认证。

该项目已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8项。

 

 

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获奖名称:甲状腺癌转移及失分化的新机制和精准诊疗新策略

完成人:王辉,冯方,程维维,马超,傅宏亮,梁胜,叶智轶

近几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 cancer,DTC)的发病率迅速增长。针对DTC临床诊疗和研究中的难题,以王辉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3项课题的资助下,历时10余年研究,发现了DTC转移和失分化的新机制,创建了以分子影像诊断为基础的诊疗一体化的新策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该团队研究发现了钠碘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orter,NIS)在甲状腺癌细胞中促进细胞转移的新功能;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低剂量131I辐射促进DTC细胞失分化及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该团队研发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材料介导131I对失分化DTC靶向治疗的新技术。在临床研究中,该团队在国内率先进行大样本前瞻性低剂量131I清甲治疗的研究以及18F-FDG SPECT显像在DTC诊疗中的应用,并深入分析DTC患者131I治疗的影响因素,综合构建了DTC精准诊疗的新方案。

该团队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包括CancerResearch、Thyroid、JCEM、Nano Research等相关领域的顶级杂志。多个成果被美国甲状腺协会(ATA)甲状腺癌诊断治疗临床指南和中国甲状腺癌放射性131I治疗临床指南等引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10余人、进修医生20余人。成果在10家全国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对国内甲状腺癌的精准诊疗起到了引领作用,综合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上海医学科技奖由上海市医学会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学领域科技进步中做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和集体,促进上海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此次新设“青年科技奖”,用于表彰45周岁以下,致力于科学前沿,学术思想活跃,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原创性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2020年共授予5人。

 

 

来源:科研部

作者:蒋蓓卿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