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紫薇 彭婕 费萍 肖淏东
立足新华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为优化学科建设,推进后备人才培养,以打造科技创新之眼科中心,促进“一院三中心”发展,9月27日下午,首届新华眼科青年医生论文写作技巧研讨会在赵培泉教授的组织下顺利举行,共有50余名来自10家医院的医生参与学习讨论。
赵培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此次青年医生务虚会是他筹划良久的聚会,交流让人成长,分享让人进步。青年医生似“初生牛犊”,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旺盛的行动力,是创新的主力军,我们期待着像乔布斯和马斯克那样的打破游戏规则、颠覆和改造传统的“基因突变”!立足新时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青年医师更应合力共筑“双一流”,成为推动中国科研水平的主力军!今天举办的这次研讨会,旨在端正青年医师的科研观,激发青年医师的创新动力,提高青年医师的科研创新及写作能力。接着,赵教授笑着提出了今天的要求:“今天听完,能学个一招半式就行!每次都学个一招半式,几年下来也就出师了。”
费萍副主任医师以“跬步千里“为题,分享了自己的科研论文写作心得,她强调了利用医院平台优势的重要性。新华医院作为亚洲最大的儿童诊疗中心之一,新华医院眼科背靠强大的MDT 团队,有着国外难以想象的、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及多项国内外先进的手术技术革新。因此,青年医师更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个临床有心人,充分积累,聚沙成塔,滴水成河。
珠玉在前,来自新华医院的吕骄、田恬、刘晶晶、彭婕、黄柳辉等“后浪”青年医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投稿经历。彭婕医师幽默地把投稿比作是相亲,不仅要“门当户对”,还要“比颜值”,“看内涵”,适当“花言巧语”一番,“硬件到位”的同时,还得要那么一点“缘分”才能“双宿双飞”,诙谐的比喻让听众们会心一笑,又转而思琢对比,各有所得。
会议过半,场内仍热火朝天,丝毫没有降温。周鹏教授就“新形势下眼科速写速成”为题,从研究内容的引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作图、R 语言的妙用、投稿建议等方面为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小讲课”,内容翔实,在科研的使用方法、写作的宏观思路结构、写作的小技巧方面都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许多青年医师听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有医师笑称“听了周老师的课,我今天回家就能写一篇文章了! ”
茶歇时分,在赵教授的带领下,与会者们眺望黄浦江两岸,秋风萧瑟,江面开阔,桂香满溢,青年医师、精英们汇聚此处,颇有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茶歇后,新华医院眼科研究生们依次汇报了自己的科研进展与未来规划,准毕业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齐头并进,为新伙伴们做了良好的榜样,而新伙伴们也都踌躇满志,计划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大展拳脚。
朱煌教授、李旌教授和郑策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基于自身经验就临床和基础科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并给青年医师以激励。
赵教授对比了新华医院与其他医院对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赵教授认为,首先应当做一个好医生,才能去做一个好的研究者,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闭门造车的产物就像空中楼阁,根基是不稳的。
会议最后,赵教授总结道:“怀疑是科学的起点,所有的论文都有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你必须有怀疑精神,要自己去发现问题,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同时,赵教授也肯定了努力的作用,他坦言道:“这个世界最伟大的理想只有一个,就是--拼尽全力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这有两个关键词,最喜欢、拼尽全力,以我而言,应该是拼了命地救治眼疾”。赵教授在业界素有“赵铁人”的称号,临床工作繁忙,一天的门诊最多要看200号病人,从早上八点不停地看到华灯绽放,而手术日更夸张,几乎每次都是午夜十二点左右结束。这种“拼了命”的劲头,以赵教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鼓舞着每一位“赵家帮”的年轻医生。
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新华眼科青年医生论文写作技巧研讨会在收获和思考中圆满结束。最后,赵教授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Although the way to our target looks still far beyond, I will spare no pains fighting for it.”一句箴言与听者共勉,也让与会者坚定了信念,为眼科中心以及新华医院的蓬勃发展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