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故事护理专辑 | 陈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硬核”担当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9日 浏览次数:9402

前言

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疫”中,我院护理队伍始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她/他们前赴后继地投入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有的随队出征,支援火线,有的守土尽责,保障院内的生命救治线的一路通畅。她/他们坚守在各个条线,担负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神圣职责,履行着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新华医院官微推出“疫”线故事护理专辑,将为您展示这一群不畏艰难、挺身而出的提灯天使和发生在她/他们身边的感人故事。

 

 

陈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硬核”担当

 

身为急诊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皎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知重负重,枕戈待旦,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医护工作者的“硬核”担当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这是陈皎在践行的一句话。

 

2005年,陈皎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新华医院,开启了自己的护理职业生涯。2010年,她凭借丰富的护理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担任麻醉与重症监护室(SICU)护士长。从走进ICU的那一刻起,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所在。2017年,履新为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护士长。

 

为了更好地承担疫情期间急危重患者的救治任务,医院调整并配强急救力量,3月26日,陈皎临危受命兼任抢救室护士长,她的回答坚定利落,“感谢信任,责无旁贷!”

 

新华医院作为上海东北部的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医院急诊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承担了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任务,接收的急诊救护车人次每日攀升,最高日救护车人次达65,在抢救室的留观患者最高人数达到79

由于之前没有抢救室的工作经历,陈皎刚到急诊一楼,立即进入状态,快速地了解了各个岗位,熟悉30多位护士,抓住工作中的重点环节。

抢救室的护理团队是一支训练有素,来之能战的队伍,初来乍到的陈皎迅速融入到这支队伍中。面对着疫情期间的巨大工作压力,陈皎和抢救室团队像“救火队员”一样投身其中。

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连轴转甚至连续无眠的状态。调配人员、紧急培训、患者救治、病人留观转运等工作可谓千头万绪。遇到危重患者,她总是冲在前面,把年轻的同事护在身后;面对情绪焦躁的家属,她总能专业细致耐心地安抚解释……她和团队一起,迅速有效地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抢救护理工作。

 

非常时期,担起非常之责!

 

急诊作为24小时接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线,对每一个急诊护理人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面对接诊量的激增和疫情传播风险的持续增大,她带领护理团队对新的急诊流程紧急调整,抓细节,重落实,严格把控各项防控措施,“为了在第一时间救治急危重患者,我们通过建立抢救室筛查区,将预检前移,全方位将阳性风险通过层层过滤,减少到最低。同时还做好120通道和预检通道的划分,标识清晰。工程、信息、保卫、设备、门办、医务处等多部门协调,维持良好有序的就诊秩序。紧接着,划分防护用品的穿脱区域,有效落实区域管理,规范防护。此外,还落实各层防疫培训,包括防护服的穿脱、手卫生的执行、环境有效消杀等。”

 

提及这段全新的工作挑战,她说:“要感谢科室和护理团队给予的支持,点滴的工作进展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和努力。”

 

疫情之前,正赶上急诊改建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中,刚刚完工的EICU病区临时交付抢救室使用,她事无巨细地做好开张前准备。抢救室在EICU的场地上还未运行多久,疫情就已席卷而来。她又开始发挥她的长处,完成合理分区和通道设置。每一个环节每一细处都要规划到位,如有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感染。陈皎始终保持高站位。

 

护理队伍中的“特种兵”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里的患者病情危重,工作量大、责任重大。EICU护理人被誉为护理队伍中的“特种兵”。

 

EICU目前总共设有12张床位,护士20多名,各型呼吸机、监护仪、CRRT等各类抢救设备一应俱全。

“EICU是全院危重患者最集中的地方,这个岗位要求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应变能力及专业的操作能力。”陈皎表示,“尤其是疫情期间,病房每天几乎都是十个以上的病人,这对体力和精神的消耗都很大,平常看似简单的护理操作变得都很艰难。在高强度、高紧张的环境下工作,身心的疲惫也在所难免。”陈皎凭借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以“站好岗、担好责、带好头”的精神,指导团队落实做细各种救治护理措施,为抢救危重患者提供了有力保障。

 

“ICU的护士到哪儿都能干,体现在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处变不惊的应急能力。在此次疫情中,我们积极响应院部号召,抽调护理人员彭倩雯支援院内院外核酸采样点,护士李钦领被派遣支援血透室,还有为援驰公共卫生中心、定点医院以及长兴集中收治隔离点保障人员储备。”陈皎常常被小伙伴们今天布置明天到岗,招之即战的高执行力所感动。

 

谁不是妻子,谁不是儿女,谁不想家里的孩子。

 

陈皎一样,也经历着凡人的情感波澜。

 

两个多月前,她刚刚失去了父亲。平日里工作忙碌,她也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在老人身边。清明节,守在医院里她仅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首李宗盛的《新写的旧歌》。孩子是陈皎心中最柔软的所在,3月的周后一个周末,本来答应好好陪陪好8岁的儿子,却被一个电话召回了医院,再回家已经是两周之后。她对于儿子的充满恳求的眼神充满了歉疚,在儿子眼里,他早已习惯自己有一个“不靠谱”的妈妈了。

 

身为急诊重要部门的护士长,陈皎既要出色地完成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还要像一名调度员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好几次面对没有就餐的患者或家属,她常常递上自己的物资,第一时间联系后勤,做好病区全口径人员的三餐保障工作,为急诊室的高效运转加足马力。

 

回顾这段异常紧张而忙碌的日子,陈皎最感激、最动情的,就是背后家人默默地支持。最近儿子学校布置作业,要采访家里人的职业,儿子发来微信“家里人都可以,但我想要采访你。”说到这儿,陈皎不禁红了眼圈。

 

来源:护理部 党委宣传部

编辑:新宣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