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爱的教育”--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1日 浏览次数:8026

为全面提升我院临床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以及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49日下午,仁济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狄文教授为我院临床教师作《“爱”的教育——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索》的人文讲座。讲座由副院长郑忠民主持,医院各教研室主任、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和教学干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部分学生代表100余人参加。

狄文从思、政、爱这三个单词引出了思想和政治,思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育作出全新而深刻的解读,赋予新内涵。思政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它还必须包含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思政教育者应该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如何做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狄文指出,思政教育应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融会贯通,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针对临床教师最为困惑的如何在临床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狄文提到,需要转变课程设计理念、完善教师思政培训制度、细化课堂理论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求、善于整理思政素材、将思政元素贯穿课堂外实践教学、增设人文理论课程、开展“以人文为主线的PBL”教学、建立思政课程特聘顾问岗位、将医学生教育无缝链接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拓展医学生社会实践、加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设立“人文导师”、调整评价体系等手段,促进临床教师实现从“教书”至“育人”功能的升华,让他们都能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医生应该有科学家的精神、哲学家的思想、艺术家的情怀、技术家的巧慧。希望所有的临床教师都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言传身教能力、推动教师思政工作迈入新台阶、促进学生思政工作打开新局面。

郑忠民强调,新华医院对于思政工作高度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全体临床教师提高思政意识,做好思政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