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刘颖斌在会上作《对医院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报告,从学科建设概念、学科建设要点、学科建设目标、如何建设学科四个方面对医院的学科建设现状进行解读,并对学科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刘院长首先阐释了学科建设的意义、目的,阐明了重点学科和优势临床科室对医院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从学科内部、学科外部两个方面一一理清了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点。在此基础上,刘院长进一步从业务能力、人才建设、品牌建设、科研教学、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解读了做好学科建设的总方针,具体而言,可以从细化专业,做精做细、以点带面夯实学科硬实力、注重人才梯队,储备学科后备力量、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学科知名度、重视科研教学,提高学科学术影响力、注重文化内涵,增强学科凝集力等多个方向共同下力气,夯实学科基础,共建学科未来。
副院长徐伟平作了《育引并举、协同攻坚,加快构筑学科人才高地》的报告。2019年医院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落实医院学科建设年的要求,在人才建设中重点做好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和人才培养。报告着重分析当前医院在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2019年医院在人才建设中的思考和对策。2019年医院将坚持育引并举的人才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启动“临床科室管理型后备人才梯队储备计划——新华医院CLIMBER计划”,将重点关注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和梯队情况,抓好学科队伍的“关键少数”建设,筑牢学科建设的基石。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医院境外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人才分类评价激发成才动力。将围绕科研平台引进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优化“精准引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新华的发展。
副院长郑忠民作《医教研协同 推进学科建设》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学科建设年医院科教工作要对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交大医学院“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医院“十三五”规划实施,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能力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达到高水准的临床研究体系,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和成果,高标准的育人过程和高效率的管理流程的目标。
主要举措包括制定并实施为期五年的新一轮“学科攀登”计划;持续推进“二院二所”建设;完善临床研究体系,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升级临床研究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大力度孵育临床研究创新项目;完成新建科研设施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项目申报组织和管理。在保证申报数量的基础上提升申报质量,申报书的审查拓展到前期科研成果的评估,加大对国家级项目的考核力度,鼓励医院科研人员冲击重点项目、重大项目 。完善科研成果评估管理体系。注重评估成果内在质量转化,鼓励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试行高影响因子论著满分制,发表单篇IF大于10分SCI论著,科室成果考核即满分。鼓励多渠道申报科技奖项和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教学能力建设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全环节,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以临床医学专业国际认证为契机,完善本科教学质控体系建设;推进研究生、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推进骨干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举办年度教学工作暨庆祝教师节大会,表彰优秀教师。
副院长潘曙明在中层干部学习班上作了《基于患者满意的医疗服务流程再造》的报告,对我院医疗服务流程的梳理、优化、再造工作进行了动员。
此次医疗流程再造是在市委市府提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号召下,在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等级医院复评审和争创国家医疗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医院顺势而为的必然要求。合理、规范的医疗服务流程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和临床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支撑,每位员工、每个部门均应不遗余力地支持、参与医疗流程的优化再造。
潘曙明指出,医疗服务流程的再造必须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坚持一线员工的首创精神,借鉴兄弟医院“一站式服务”、“让病人只跑一次”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部门壁垒。希望2019年内各科室、各部门站在学科进步的高度,站在医院发展的高度,站在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认真梳理、优化、再造医疗服务流程,努力谱写新华医院医疗、新华服务的新篇章。
副院长程明作了《转型驱动助力学科建设----2018年医院运营分析与2019年绩效目标》的专题报告。程明在报告中回顾了2018年新华医院总体运营情况,指出了新华医院在2018年在业务结构调整的前提下,确了保业务量的稳步增长,调结构已初见成效。
程明解读了2019年的绩效目标,提出对标市级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方向和申康2019年工作计划,将进一步突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内涵质量、进一步优化医疗流程、进一步调整医疗业务结构的运营绩效导向。2019年绩效考核将保持精益化绩效管理框架稳定,考核内涵持续优化;突出医疗业务考核的重点项目;深化病种质量的考核;进一步深化运营效率管理。通过运营绩效考核把医院综合改革推向纵深,把发展模式转变进行到底,把“学科建设年”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