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医疗日记 | 新华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纪实(十二)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6日 浏览次数:5098

援鄂医疗日记  2月23日

崔志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治医师

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清洁区熬好稀饭,给监护室的患者送去

我们所在的武汉三院是武汉市定点收治医院,该院大概有10多个楼层都用来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我们危重组和本院医务人员一起,管理重症监护室30余名重症患者。每班进病房要待上6小时以上,要克服防护服引起的闷热出汗,N95口罩和护目镜对鼻面部的挤压,期间不能喝水、上厕所,呼出气使护目镜模糊影响临床操作,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操作时需要佩戴三级防护措施。目前的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防治可能的合并细菌感染。入院监护室的患者大都心理恐惧,我们查房时注重和患者的沟通,重建信心,随队的心理科医生提供心理支持也很重要。

重症监护室有一半以上病人使用无创和有创呼吸机,不少病人氧饱和度在80%左右,气促、呼吸困难明显,医生和护士戴上防护屏一起给病人安装无创呼吸机,根据心电监护参数和检验结果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同时还要负责收治新病人和普通病区转入的患者,一个班下来,几乎没有有坐着喘口气的时间。昨天入院的一位老人,靠高流量吸氧能维持基本的氧合,查房时仍不断念叨:感谢来自上海的专家教授,这么远来救我们,我们一定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其实我们的心愿更迫切,希望早日打败病毒,病人早日痊愈回家,那么我们也可以回家了!在上海医疗队和武汉三院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患者康复出院,挽救了个人及家庭,即使再苦再累,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救治病人。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全套防护不能有任何漏洞,每次进入监护室都是全新的考验。防护穿脱要耗时30分钟以上,医护人员在没有做好防护之前是不允许进病房的。每次从监护室出来,全身都是湿透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出了很多次汗。防护服脱完了也要用酒精清洗鼻孔、耳朵,进行全身消毒,然后冲澡。医生每6个小时一班,算上准备和交接,一共算下来大概需要8小时。

重症监护室面对的大都是传染性强的患者,近距离感染风险最大,如果其中一个人没防护好,就会影响到一个团队、一个科室的医护都有感染风险。从急诊抢救室、留观室改建的重症监护病房并不是负压病房,气管插管、ECMO的操作风险很高,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稍有不慎就会被病毒感染。高强度封闭环境工作时间久了,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上海医疗队配备了两名心理医生,既可以疏导患者引导其配合治疗,也可以干预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

抢救室一位70岁男性患者病情极其危重,经重症组团队评估,需要紧急气管插管,我们在佩戴三级防护措施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插管后患者氧合指标有所上升,但仍不理想,于是又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同时启动ECMO预案。在抢救过程中,经历了患者人机拒抗、血压不稳定、二氧化碳潴留等多种变化,不断强化治疗,调整呼吸机参数,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到凌晨2点多,患者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机会。

今日监护室查房后,有4位患者因消化困难,需要改吃稀饭,特殊时期医院营养科无法立即供应稀饭,团队协商后,立即有值班医生在清洁区熬好稀饭,分装好,然后带入监护室,让患者能吃上热腾腾的稀饭。

每天面对危重患者,不记得今天是周几,我们也没有时间紧张、焦虑,只知道我们是来救治危重患者的,如何让他们痊愈出院是我们的核心目标。每个时代,都有战士负重前行。我们将不辱使命,与团队医护人员尽心竭力抗疫,期待取得最后胜利。加油!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

疫情爆发后,国家派出2万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调配呼吸机及ECMO抢救危重症患者。虽然湖北以外病例增加减缓,但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严格做好防护。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及无症状携带者具有传染性,如果在密集的接触中是很容易被感染上的。最近全国各地仍有多起聚会导致群体感染的案例,因此大家在这段时间内要尽量减少聚会,例如所有人在上班都要戴口罩,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办公室会议,以网络会议形式为主。取消餐厅就餐和聚餐,所有人以盒饭形式分开进餐。在人群聚集的地区要尽量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不要随地吐痰,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饭前饭后和便前便后都要洗手。

 

来源:援鄂医疗队

作者:崔志磊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