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迪教授追思会在我院举行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8日 浏览次数:5458

 


  7月4日上午,郭迪教授追思会在科教大楼举行。黄红、汪梅先、应大明、黄荣魁、许积德、金星明、江帆以及郭迪教授生前友好、同事、学生、亲属等50多人参加了追思会,会议由党委书记孙锟主持。

追思会开始之前,全体与会人士起立为我国著名儿科医学家、教育家,儿童保健事业奠基人郭迪教授默哀一分钟,之后播放了郭教授生前工作、生活的影像资料。在深沉的追思氛围中,各界人士深切缅怀郭迪教授,充分肯定他在儿科学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众不同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学术敏锐性;赞赏他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宽容大度、淡泊名利、光明磊落的品德;钦佩他不畏艰辛、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关爱他人的治学风范。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蔡威、我院院长徐卫国因故无法出席追思会,分别委托孙锟书记在会上表达了哀悼与缅怀之情。

郭迪教授生前始终关心、牵挂着我国儿科事业的发展。据我院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学系主任孙锟教授透露,撤销多年的交大医学院儿科系今年正式恢复招生,第一批计划招收30人。孙书记感慨万分地说:“先生若是知道这个消息,肯定会很安慰”。

 

儿科泰斗 风范长存——记郭迪教授追思会

采写/施敏 陆轶铖

2012年6月25日,我国著名儿科学家、教育家,儿童保健事业开拓者和发育行为儿科的创始人郭迪教授,走完了102载人生。他一辈子念着儿童的健康,怀着一颗“童心”安然而去。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在7月4日上午举行的郭迪教授追思会上,郭老生前同事、学生、家属代表,在深沉的追思氛围中,深切缅怀郭迪教授,充分肯定他在儿科学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众不同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学术敏锐性;赞赏他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宽容大度、淡泊名利、光明磊落的品德;钦佩他不畏艰辛、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关爱他人的治学风范。

宽容包容,淡泊名利的大家

“他是指导了我一生的老师,也是我一生追随的老师,能做他的学生,我非常荣幸。”88岁高龄的汪梅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小儿神经内科专家,刚一开口,就已哽咽。她讲述了一件令她终生难忘的事情。一次郭老在会议上说,“人生一世,不必过多考虑自己得到了多少,还是应多问自己做了了多少和做了些什么”。虽然郭老没有具体提谁,但汪梅先知道那是郭老说给她听的,当时自己面对诸多不公和不平的事充满困惑,而正是这一句教诲,让她重新树立起了勇气和信心,成为了指引她终身的信仰。

“郭医生很容易与别人合作,即使是不同意见的人,他也很宽容,没有脾气,这点至今我还没学会。”汪教授的话,引起了许积德教授的共鸣。“郭教授为人宽容、包容,委婉地包容我们的缺点,脾气很好,这可以说是他长寿的原因。郭教授10年内主编儿科医学书籍6本,总字数达600万。而这些成果都是在70岁以后完成的,可以说在同时期儿科界中与其相同龄的教授中没有一位可以与他相比,真是老当益壮。”

82岁的许积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儿童保健专家,1959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在仁济医院工作,上世纪80年代后到新华工作,参与并见证了郭迪教授的很多专著和教材的编写工作。“文革结束后,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组织下,由上海第二医学院及北京儿童医院主编《小儿内科学》,当时是单位负责制,但实际上执行主编是郭迪教授,他组织了全国9个医学院的全国儿科的著名教授,大家对郭教授都非常尊敬,齐心协力在一年内完成了120万字的《小儿内科学》。接着,字数达220万的《儿科基础与临床》由23位著名儿科专家担任分编委,全国106位教授参加编写,足见郭老在儿科学界的号召力。翻看如今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科分册》上,“儿科学”的定义有两个作者:诸福棠和郭迪。当初郭迪教授写好了“儿科学的定义”,寄给了当时儿科泰斗诸福棠教授审议,诸福棠只字未改,但郭迪坚持,署名应是诸老。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联合署名。

“郭迪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好党员、好医生”,郭老的同事、儿科专家黄荣魁教授这样概括了郭老的一生。郭老当年曾让出“一级教授”的称号,这意味着他失去了院士的评选机会。1978年,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由谁任“所长”,让大家犯了难。“当时,高镜朗教授和郭迪教授都很有威望,原本设立了两个所长位置,叫‘第一所长’、‘第二所长’,拿了这个方案征求郭迪,他回答,没有关系,我当副所长也可以。”

点石成金,提携后辈的大师

和郭迪教授交往过的人都说郭老平时话不多,往往言辞简洁,但意味深长,无不闪耀着他“独特的眼光,前瞻的思维”。著名小儿血液专家应大明教授回忆郭老在担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时的工作充分印证了这点。当时儿研所每年的经费极为有限,郭教授凭着他活跃、广泛的国际交往和灵通的信息以及敏锐的科研头脑,提出“力争外援”和“面向全国”来开展研究的思路。他亲笔起草了一份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提出了一个“我国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科师资培训中心”的课题。最后得到了批准,这一课题不但争取到高达40万美金长达5年的科研经费,还增加了很多教学、科研必需的设备,同时也确实为提高我国国内儿科的师资。医师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黄红教授1988年上医大毕业后,来到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工作,那时郭老已经77岁,郭迪指点黄红参与儿童智力标准卡的建立,但当时苦于文献资料有限,80多岁的郭老亲用打字机写了一封给国外专家的信。没多久,国外的儿童智力测试量表手册寄到上海,解了学生们的燃眉之急。

在文革恢复研究生报考后,郭迪教授总共招收了7名研究生,金星明便是郭教授的第二届学生。“最难以忘怀的便是郭迪教授的椅子的故事,当我还是研究生时,第一次去郭教授家请示做课题事宜。老师当时在淮海路附近的住处,家居简陋,没有书房,居室的一角放着一张小桌子,桌边有一张破旧的、中间已有窟窿的小凳子(还没有靠背)。我悄悄地问郭教授的家人,这张凳子何以破成如此?家人笑指郭老“是他坐成这样的!一句话,千斤重,我想能把一个凳子坐破,足够说明他在案头所花的时间了”。

国际友人的深切缅怀

“我和郭迪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81年我的中国之行,在上海访问的时候认识的,几十年来,郭迪教授一直是儿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在他的推动下,他的团队和我的团队开始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增进了中国儿童、乃至世界儿童的健康水平。三十多年来,我们一起愉快地合作、他是我们最亲爱的儿科同道、和最亲爱的朋友。我们将永远怀念和铭记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创新、探索精神。”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颜崇淮教授代为朗读了前全美儿童铅中毒防治专家委员会主席,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儿童环境科学部主任John F.Rosen教授的饱含深情的追思短文。

John F.Rosen教授是郭迪教授的老朋友,1981年和妻子玛格丽特随西方儿科医生代表第一次访华的时候结识了郭迪教授,便开始持续的合作和交流,我院儿童保健学科先后有6名专家学者去他的实验室进修学习,为中国的环境与儿童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获悉郭迪教授去世后,John F.Rosen教授第一时间来发来唁电,对郭迪教授的逝世表示哀悼。

作为新中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创建者和见证人之一,郭老用了80年的时光守护着儿童健康,牵挂着儿科学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上海交大医学院恢复了儿科系,将重新在全国招生。我院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系主任孙锟教授不禁感慨万分,“先生若知道这个消息,肯定会很安慰。”

【后记】

郭迪教授这样说“儿童保健学是保护和促进从出生到成年各年龄期儿童健康的医学。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是关系到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大事。”从学生时代立志投身于儿科,到成为我国儿科医学的创立者之一,到将研究重点转向儿童保健事业,指导推动发育与儿童行为学科的发展,郭老的生命之火,不仅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熠熠生辉,而且在精神矍铄的耄耋之年依然流光溢彩。他的漫漫百岁人生经历,正是我国儿科医学事业发展的的生动写照(陆轶铖)。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