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组

小儿普通外科

专业科室及人员情况

小儿外科自1958年由著名佘亚雄教授创建至今已57年。目前专业组成有小儿普外科、新生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肿瘤外科、小儿消化与营养科组成。相关支撑科室包括小儿重症医学科(PSICU)、病理科、影像学科、围产医学及康复医学等。目前研究室有儿童消化道动力学检测、组织工程、儿童营养和新生儿外科研究室四个。主要基地在上海新华医院儿外科大楼。57年来总手术数近200000例,其中约68%为小儿先天性畸形。近年来,各专业发展快,常见代表性疾病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低,居国内先进地位。

57年来,我科开展了新技术项目4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推动了我国小儿外科事业的发展。如: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60年代研制成功并推广全国,甚至为国外采用,成功率达95%,目前仍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1973年,著名小儿外科专家佘亚雄教授提出采用改良Duhamel术式作巨结肠根治,方便简便,合并症低,目前国内80%单位仍采用此方法。1984 年在全国推广食管PH 24小时监测,正确诊断病理性胃食管返流,现也在国内逐步推广。自1981年我院成功地分离了脐---剑突联体儿报告后,至今已成功完成了五例联体儿分离术,这是一高难度、多专业学科共同努力完成,反应了小儿外科先进高超的临床综合实力水平。

我科进行了各种外科畸形诊断和纠治,技术水平居国内先进。近年来,成功纠治上百例各型先天性食管闭锁、各型肝叶切除、小儿短肠综合症。高位无肛术后排便控制率达85%;小儿泌尿外科开展胃膀胱和回肠膀胱成形术和自体膀胱扩大成形术,术后患儿排尿控制改善率达85%,并采用膀胱肌瓣输尿管成形治愈了输尿管长段多发狭窄和外伤后尿道断裂,术后排尿通畅率达100%。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95%。

自1995年起,开展了多种介入治疗。如:新生儿内窥镜指导下气囊食管扩张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气囊扩张,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小儿微创内窥镜外科技术,已完成各类手术数千例,如巨结肠根治、胃底折叠术、美克尔憩室切除术、脾切除术、肾盂输尿管整型术等等,手术种类居国内领先。

以H.D根治术为代表。第一阶段(1953-1977)50年代采用Swenson术式。60年代佘亚雄教授在国内率先采用Duhamel术式,该方法简便、合并症少,在全国范围推广。第二阶段(1977-1988)着重对H.D实验诊断进行研究,包括肛门测压、组织化学、乙酰胆碱脂酶、直肠黏膜下层吸引活检及红细胞活力测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三阶段(1989-1994)在国内首先采用Rehbein术式,成功地研制直肠粘膜吸引活检钳,对H.D进行多种神经肽的研究,提出了特发性H.D概念,此期成果获卫生部研究进步三等奖。第四阶段(1995-2000)首先在国内较完整提出H.D类缘病概念,利用一氧化氮测定探讨病因机理,进行了RET基因的检测,开展了腹腔镜辅助治疗H.D及经肛门一期.H.D根治术。

     1979年开展了肛门失禁电刺激治疗的研究。进行了脾脏自体移植治疗某些小儿血液病。84年开始在国内儿外科率先使用腹腔镜对某些疾病作诊断性检查。近2年在腹腔镜应用上有突破性发展,在国内儿外科率先进行食管裂孔疝、胃底折叠抗返流为代表的高难腹腔镜手术治疗病种达10多种。其中前列腺囊肿腹腔镜治疗为世界文献第5例。胆总管囊肿从囊肿十二指肠吻合,囊肿空肠Roux-Y吻合,到90年代初开始在无反指征下均采用囊肿切除,空肠肝管Roux-Y吻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对实体肿瘤治疗,采用多学科协同,首创了横纹肌肉瘤的生物学标志鉴别,首先在病理上鉴别有利组织型和不利组织型预测肿瘤病人的预后为治疗提供依据。

儿外科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博士授予点,涵盖儿童普外、新生儿外科、儿童神经外科、儿童泌尿外科、儿童消化及营养等多个亚专业的综合性科室。开展微创外科,腹腔镜,脑室镜及胃镜、肠镜,脏器移植等多项先进手术方法和技术。2002年被上海市卫生局遴选为上海市小儿外科畸形诊治临床医学中心。目前有博导3人,硕导1人,27名医生中博士14人,硕士6人。

科室人员情况:共有医生25人,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8名;中级职称医师9人,住院医师1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5人,本科5人)。护士长4人,护士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