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组

眼科
科室及人员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由我国著名的眼科学奠基人陆道炎教授创立于1958年,并涌现出多位著名专家,包括前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上海分会主任委员王丽天教授;前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上海分会主任委员(白内障学组组长)、美国眼科学会及白内障屈光学会会员,博士生导师盛耀华教授;现任科主任赵培泉教授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擅长成人及小儿疑难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治,1998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是目前国内极少数开展小儿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的医生之一。承担国际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残联等多项科研项目,担任中华眼底病杂志等多家专业眼科杂志的编委。
学科主攻方向:①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及眼外伤手术;②复杂性白内障手术;③婴幼儿眼底筛查及小儿眼病的诊治;④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手术;⑤斜视和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⑥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等小儿眼病的诊断和治疗;⑦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综合性诊治;⑧疑难、复杂验光配镜(如小儿白内障玻璃体切割术后、低视力、RGP、OK镜、三棱镜等)、儿童弱视的规范化治疗、近视的合理控制。
我科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小切口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切口手法切核技术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合并高度近视、青光眼、外伤、葡萄膜炎、角膜病变,及超高超低龄等复杂性白内障有丰富诊疗经验。通过缜密术前检查、手术风险度评估、新型手术方法、新型人工晶体使用和手术并发症的处理等研究使白内障手术向真正完美的屈光性手术迈进。我们通过国际先进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底激光、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等治疗为眼底出血、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疾病、黄斑病变、先天性视网膜病等患者提供了复明的希望。
我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病房设50张床位,同时开放日间病房20张及特需病房22张床位。年门诊人次达21万余次,年住院患者达4700余人。目前,科室有医生31名,专职实验室PI 1名,其中高级职称20名,技术员6名,护士21名,中、青年医师中90%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是一支高素质的医护队伍。建有硕士、博士培养点,博导2名,硕导6名。科室亚专业设置齐全,有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斜视、弱视及屈光不正、准分子激光、眼底内科等专科。我科还拥有各种国际先进的眼科诊疗设备,如眼部A、B超,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测仪、角膜曲率计、角膜内皮镜、角膜地形图检测仪、裂隙灯眼前节数码成像系统、YAG激光、视觉电生理、荧光血管造影及脉络膜造影仪、三维立体OCT、超声生物显微镜、视网膜冷凝仪、眼内激光器、超声乳化和玻璃体切割机、RetcamIII、眼底三维光学相干扫描仪、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测仪、像差仪、裂隙灯眼前节数码成像系统、YAG激光治疗仪、视觉电生理、眼底荧光造影仪等,可为患者提供系统理想的眼科医疗诊治和咨询。
在科室主任赵培泉博士生导师的带领下,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拓展高新技术,求质求精,服务温馨,打造在在上海及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眼科。近5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新兴前沿攻关技术项目、上海市科委和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完成的课题“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非球面等视象后房型人工晶体研制与临床”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机理及防治的研究”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近40篇。
我科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临床医学系及视光学系的全部教学任务。多年来的教学与临床的经验,造就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态度认真、工作细致的教师队伍。我科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拥有博导2名,硕导6名。已培养毕业博士生15名,硕士生35名,在读博士生7名,硕士生14名。1999~2011年每年举办国家级白内障超声乳化学习班,近三年来每年举办国家级小儿斜弱视手术及视光学习班,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习班,小儿先天性眼病及眼底病高峰论坛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临床经验交流会,每年举办国际会议,邀请到国际国内著名眼科专家,与国际接轨,为临床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医生。
我科专业负责人为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高级职称。全科34人参加过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培训并获得GCP证书,参加了包括国内和国际多中心的多项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科室人员情况:共有医生31人,专职实验室PI 1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副高职称13;中级职称医师12人。博士后1人,博士10人,硕士19人,本科1人。共有护士21人,其中主管护师8人(护士长2人)、护师12人,护士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