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组

急诊(感染)
【科室概况】
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成立于1985年,科室急诊量常年位居上海市首位,年均急诊量达30万人次左右,年抢救危重患者达35000人次左右,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科室由抢救室(含创伤组)、急诊室、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含神经组)、急诊病房、高压氧舱、输液室等多个部门组成。科室目前为“2013-2014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组成单位、上海市政府第三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儿童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单位、脑血管病急救网络暨脑卒中规范化预防与救治体系主要参与建设单位、第一批卫生部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急诊卫星实验室”,2012年获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区域培训中心资格。
本专科设有危重症感染、急性脑卒中与脑保护、急诊创伤、中毒及脏器支持、急诊心血管病及复苏、高压氧等亚专业,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平台。通过与心血管内科、胸外科和血管外科等科室的合作,建立了急诊心血管绿色通道及胸痛单元;与影像科、神经内外科等科室联合构建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及脑卒中单元;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药剂科及检验科合作建立了临床药师、微生物专家和EICU医师共同查房制度。
【学科建设】
新华医院急诊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核定床位50张,年急诊量常年居上海市前列。科室现有医师49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博士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另外,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
目前承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教委、上海市政府第三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科研基金2000万元以上;是卫生部首批核准的急诊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新华医院急诊科与著名的美国Mayo Clinic、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等多个国际合作单位建有广泛的联系。且与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建立合作协议,作为海外培训基地对科室急诊、创伤人才进行国际化培训。
新华医院急诊科连续十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呼吸机治疗学习班,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危重病学习班,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血液净化治疗学习班及相关高峰论坛,2012年获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区域培训中心资格并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培训班。
【医疗特色】
1. 危重病救治
本专科以中毒及脏器功能支持、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作为危重病救治核心技术。自2009年成立全国首家急诊科卫星实验室(POCT床旁快速检测)。目前开展的检测项目除了血气分析、电解质、BNP、血糖、乳酸、D-二聚体、PCT等外,还可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快速检测。重症监护室实行临床药师、微生物专家联合查房制,指导危重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本专科危重病的血液净化技术应用日臻成熟,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已不局限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能清除血液中的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等各种毒性物质,是治疗多发伤、感染和脓毒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2009年至2011年共行血液净化治疗497例次,目前血液净化治疗时间达到5500小时,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生存率提高。2010年成功举办上海市级CRRT学习班。2011年-2013年成功举办了国家级急诊血液净化学习班及相关高峰论坛。是上海市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单位。
2. 急诊创伤救治
本专业为“上海联合道路科学研究中心”理事单位,负责上海市公共卫生新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儿童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已初步形成急诊创伤诊疗特色。2009年起,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与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Injury Research Center在创伤急救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于2011年起在威斯康辛医学院建立了急诊-创伤临床医师的培训基地。2011年,本专科成为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学会中国分部,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创伤生命支持术高级课程的合格证”及ITLS导师的人才。已建立起一支经美国ITLS、ATLS及ACLS认证,熟练掌握急诊床旁超声技术(FAST)的20余人的医护团队,并初步形成创伤的儿童特色。“儿童国际创伤生命支持急救技术规范”推广项目于2013年获得上海市卫计委批准,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3. 急诊胸痛诊治
胸痛是急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大约占急诊就诊总人数的5%-20%。本专科是国家行业基金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救体系研究单位之一。本专科主持建立国内最早的急诊胸痛单元之一,制定急诊胸痛早期预警系统及规范诊治干预体系,与心血管内科、胸外科和血管外科的合作,建立了急诊心血管绿色通道,使急诊冠脉介入、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为可能。进行危重患者PCI术围手术期的救治工作,有效改善高危胸痛患者的治疗预后。
4. 脑血管病急救技术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上海市脑卒中规范化救治体系的一部分。自2008年成立急性脑梗死溶栓小组以来,初步形成了急性脑梗死“院前急救—院内绿色通道—脑卒中单元—急诊(重症)病房—高压氧舱”一体化运行模式,为广大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全天候的静脉溶栓治疗。迄今已有逾300余例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全面推进了上海市公共卫生新三年行动计划资助项目“脑血管病急救网络暨脑卒中规范化预防与救治体系建设”。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本专科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死亡率为5.3%,远低于国际上几个多中心试验得到的死亡率:NINDS试验(17%) 及ECASS试验(22.4%)。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同行及主管部门的认可,2013年获国家卫计委脑卒中医疗质控中心“溶栓先锋奖”。
5. 急诊床旁超声治疗应用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医师进行急诊床旁超声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近20人的掌握急诊FAST技术的团队,核心成员均持有“全国大型医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装置(CDFI)上岗合格证”,为急诊患者提供24小时床旁超声服务。通过对急诊创伤患者进行床旁FAST和胸部超声检查,引导深静脉置管、心包穿刺等有创操作。
6. 高压氧治疗
新华医院急诊科高压氧治疗中心拥有全市最完善的医用高压氧治疗设备。作为一项新的治疗手段,高压氧疗法在一氧化碳中毒、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本专科的高压氧舱是上海市医用高压氧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7. 创新的分诊模式:移动电子分诊系统
本专科通过加强急诊病人分层分级,对有限的急诊资源再分配和利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参与了卫生部“中国急诊病人病情分诊标准”的起草与试点,全面启用国内领先的移动式电子分诊平台。并将创伤、胸痛、脑卒中患者单独分类作为特殊人群,制定独立分诊标准。根据国际分诊指南和卫生部分诊标准对患者进行病情分级,然后将患者分至相依的诊治区域。目前我科的“移动电子分诊系统”已初步应用于临床,分诊护士将患者病情信息通过局域网传送到医生手中电子终端,使医生迅速了解患者情况,提高分诊和医护沟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