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新华医院 2022年度 “服务标兵 ”评选(排名不分先后)

陈佳梦

本人于2017年进入新华医院,现任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目前主要在成人急诊抢救室、急诊内科台面、急诊创伤、EICU及急诊病房承担主班/主治医师工作,专业擅长脓毒症、心肺脑复苏、ARDS、AKI、多发伤、各种药物/毒物中毒、各类型休克等危重症治疗及CRRT、纤支镜、机械通气、PICCO、床旁超声、各类置管等操作技术。在我院工作的6年间,认真勤勉、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全力以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从医初心。

一、常学常新,是探索医学高峰的“追梦人”

2017年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专业毕业后,随即入职我院急诊医学科,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面对数量繁多的患者、应对突发危重的病情、面临疑难杂症的考验,坚持丰富医学储备,精炼医学技能,加强科研探究。今年6月,有幸攻读交医急诊医学博士,进行科研深造,不断加强临床探索,丰富专业知识储备和提升临床科研能力,为更好地治病救人夯实基础。

二、随叫随到,是护佑群众健康的“守夜人”

新年伊始,开始担任我科住院总,住院总的工作实行24小时同质化管理,夜班和白班的工作强度一样,尤其夜间时常会接诊一些危重患者,早已习惯了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白+黑在岗枕戈待旦。住院总期间,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竭力守护好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为病患筑牢最后一道防线。跑急诊、巡病房、做操作,救死扶伤的工作一刻也未停歇,以赤诚之心践行医道,更是以一次次出色的救治成果回报着患者的恳切托付。

三、无畏无惧,是坚守一线岗位的“守门员”

在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中,作为科室住院总,在科室领导的带领下,日夜坚守一线岗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我院急诊工作的正常开放和运转,坚决阻断了疫情传播链条。疫情期间,接诊及抢救多位阳性患者,处理阳性死亡患者事宜,在抢救室行紧急CRRT治疗,抢救药物中毒、电击伤等各种急危重症患者,负责转运新冠肺炎患者46人次。记得在疫情最严重时候,从封控区120紧急送来一名高坠伤青年藏族男性,来院时昏迷状态,头部见外伤,HR160bpm,BP58/30mmHg,SPO2 82%,经过颈内静脉穿刺、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扩容、输血等抢救治疗使生命体征暂时稳定后,完善检查见腹腔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骨盆骨折、多发肋骨骨折、右侧气胸、腰椎骨折等,行胸腔闭式引流、诊断性腹穿、补液等系列治疗,最终为手术赢得了机会。疫情期间,急诊科每天留观的患者及家属多达200余人,接诊120超过70辆,急诊内科每日接诊超过300人次,每天还会发生发热患者拒绝去发热门诊就诊、病患没有身份信息、出现可疑/确诊阳性病例等突发情形和紧急情况。如何兼顾患者特殊时期的急诊医疗需求与当前的疫情防控要求,困扰着科室的每一位同仁,最终在院领导、科室领导、医护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项项紧急救援任务、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实现了医疗效果、社会效果和疫情防控效果的有机统一,先进事迹更是多次被自媒体、电视台等平台宣传报道,受到了广泛好评。

“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嘱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巩清源

田帅伟

杨璇

杨靖凡

黄柳芳

徐晶

昌菁

谈佳寅

肖婕

杨艳青

丁维

焦昆立

孙向华

李思源

陈岚

朱立人

陈佳梦

徐姗姗

徐鸣明

郑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