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新华医院 2022年度 “服务标兵班组 ”评选(排名不分先后)

麻醉与重症监护室(SICU)

争分夺秒,守护生命—SICU,为患者筑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光阴如梭,转眼2022年即将过去。2022年,注定是特殊而又意义的一年。新冠疫情汹涌来袭,SICU护理团队不惧艰险,挺身而出,先后派出多名护士投入抗疫一线。浦东机场核酸采样队、新华援公卫护理队、新华援琼、疆医疗队、院内发热门诊处处有SICU护理姐妹们的身影。留守“大本营”的护理团队,也是舍小家、为大家,在科 主任的带领下,医护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在各自工作的战线上守护着患者的生命。

【护理团队建设】

麻醉与重症监护室(SICU)由36名护士组成,平均年龄32岁,本科学历20人,大专学历16人。主管护师4名,护师30名,护士2名。其中ICU科护士1名、呼吸理疗师1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1名、伤口治疗师1名。

SICU护理团队是一支年轻、团结向上的集体,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水平过硬,擅长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和监护。SICU主要收治各手术科室(普外、肛肠外科、骨科、脊柱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耳鼻喉头颈外科、整形外科等)的急重症病人。本团队目前能够完成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护理、床旁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术配合与护理;血浆置换、血液滤过、透析、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等多种血液净化治疗及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配合与护理等。作为救治外科危重症患者的强有力的保障平台,SICU年收治各种危重患者1500余例,有着丰富的临床危重症患者管理经验。

【抗疫一线】

在2022年整个抗疫情过程重,SICU的众多护理人员都纷纷加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年初之际,薛欣怡支援浦东机场核酸采样队,坚守信念,牢牢守住祖国的东大门。4月底,科室骨干力量乐莉、朱莎莎、黄玲宇积极加入新华援公卫护理队,她们用自己的仁心、爱心点亮公卫ICU里的生命之光。炎炎酷暑,4名95后的护理人员带着干劲、拼劲又一次投入到新华援琼医疗队......

医院闭环管理期间,SICU的护理人员舍小家、为大家,顺利完成多名90岁高龄长者、危重产妇、聋哑患者、尿毒症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同时支援院内的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以及承担外科病房的血液净化护理工作。

【临床业务】

在大家印象里,护士就是打针、发药、挂水。但是要做好一名SICU的护士,却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既要有发现病情变化的火眼金睛,又要有临危不乱的强大心脏;同时还要会床旁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术配合与护理。抢救重症胰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护士们要会使用CRRT(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设备……慢慢地,他们在抢救实战中,逐渐变身为全能“钢铁”护士。

头皮钢针、套管针、留置针、CVC、PICC、静脉输液港……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打针这件事也变得不那么简单。为此,SICU的护理人员通过自学、进修、培训、讨论、模拟演练等方法,苦练基本功,掌握新技术,提高护理质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个寻常日子里,她们是医院里工作最忙、最累、最紧张的群体之一。在ICU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时每刻,每分每秒,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坚守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科研教学】

在完成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之余,SICU的护理人员还承担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大连大学护理学专业等学校的临床教学任务。此外,麻醉与重症监护室是上海市护理学会重症监护护士实训基地,每年承担30多名护士的ICU适任证的实训工作。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承担了校级和院级课题4项,拥有2项实用性专利,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2022年度,科室骨干力量乐莉荣获2021-2022学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邱瑾荣获上海市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委会2022年护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及上海市护理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第四届护理科普能力比赛中获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未来,麻醉与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将继续勇担使命,视病人生命高于一切,不断提升科室内涵建设,强化医疗护理质量,把高尚的职业操守、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护理服务化作一束束温暖的光,照耀在危重患者心上,点亮他们生命的希望。

面对危难,在生死的艰难战斗中,他们肩负使命,寸步不让;

面对患者,在疾病的汹汹来势中,他们义无反顾,挡在患者身前;

面对工作,在护理的事无巨细中,他们精益求精,一切以患者为本。

我们将持之以恒地默默付出,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最美的年华!

临床遗传中心服务班组

援外核酸检测医疗队

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翻译志愿者团队

麻醉与重症监护室(SICU)

儿科护理组

老年医学科护理组

新生儿疾病筛查班组

财务收费核酸点突击队

儿童发热联合班组

急性主动脉夹层及ECMO外科团队